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2011 年 8 月 28 日第一次尝试 85% 的黑巧克力。哇,那个味道比苦瓜还苦。难怪,可可都必须配牛奶,制成甜味巧克力才行。

2011 年 8 月 28 日去 KLCC 的 Convention Centre 的第六届海外华文书展。我猜想这其实是大众书局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与之有联系的出版社、供书商把他们的书籍拿来展览。

这一回我只买到三本书而已。一本《菜根谭》、一本 Stephen Hawking 的新科普著作《大设计》、一本六六的小说《双面胶》。六六的小说写得非常流畅,是中国现代难得的作家。《菜根谭》是明代学者写的一本书,因为常在电视听到杨锦麟提到这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所以就买了下来,希望对开化我这样偏激的人会有点帮助。

至于《大设计》,应当算是一本不错的宇宙学的科普丛书。我像里面的内容我应该大致都看过了。买这样一本书是因为里头有许多漂亮的图像,这些图像能帮我更好的记住一些物理方面的原理。可惜类似的科学书籍已经非常稀罕了。

我个人觉得华文书展的水平自1992年开始就日益下降,由充满各种数理化、文学、电脑书籍的书展,变成如今充斥着激励书籍、言情小说、历史故事等速食书籍的展厅,电脑、数理化、社会科学等研究型的书籍已无处可觅。

也许我不应该抹杀文学、食谱、健康等方面的书籍对大众的好处。然而,我还是必须悲观的说,社会并不缺乏人文相关的书籍,而是科学书籍。虽然每个人都好像能够买得起最先进的手机、iPad,然而,他们不过是在利用现今的网络科技,通过网络来试图获得赞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利用他人帮忙自己解决问题而已。像获得知识,古老的方法仍然是最实在的,那就是安静的做下来,用笔记录并思考。

所以第七届海外华文书展可以不必去了。希望 MINES Resort City 的中文书展不那么糟糕。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终于把《心术》读完了。这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虽然讲的不过是医院中医生与护士和病人的关系,但书最核心的地方是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具备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两者实在是缺一不可。只具备理想主义而缺乏乐观主义,在经常出现病人对医生的质疑的情况下,医生也开始对病人充满戒备,怕万一收到错的病人,虽然根据医疗指南医治病人,但病人却不治身亡,于是医生对那些只有 50% 机会治愈的病人将拒绝收治。具备乐观主义但缺乏理想的人虽然能面对各种病人,却可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因为理想是进步的推动力。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对医生的处境特别有感触。他们面对的病患,这些人以为自己真的是顾客,以为付出了金钱,医生就应该把并治好,治不好就应该赔钱。我想,医生应该问问那些患者,如果他们去赌博,他们是不是在输钱的时候向赌场兴师问罪?难道赌场会赔偿?医疗就是一种赌博,如果不医治可能更严重,甚至死亡,如果医治,可能存活,但也可能死亡。如果医生需要为患者赌输给天命而负责,那么谁又愿意逆天命而救人命?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然而社会却老是质疑我们没有把他们的孩子教成天才,认为他们付出了金钱而我们却没有尽责任。难道这些学生不学习(他们有理由不学习!因为功课压力实在大。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过后,还要在大学继续受苦,将来出社会以后受更多的苦)、能力跟不上,也是老师的错?如果是这样,这些天才父母应该自己把孩子教育成专才,或者自行聘请家庭教师培养出爱因斯坦第二!

《心术》里有意义的东西很多,待我将来重看再继续评论。

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虽然发了许多牢骚,说不要再去马来西亚的华文书展了,结果我今天还是去了。

当书虫闻到书香,虽然知道收获不大,他仍然会被吸引去的。然而,应该说,只有中文书才对我有这种吸引力,英文书就完全没有这种吸引力了。我也不是不看英文书,就是不特别喜欢看。另外,我觉得我身边的朋友们都过分重视英文了,孩子小小就只和他们讲英语,故事书也英语居多,再加上那些移民新加坡、澳洲的,孩子将来更加就是英语人了。这个世界讲英语的人太多了,支持和资助英语书籍发展的人太多了,我完全没有必要去支持一份。

2010年的《书香国际中文书展》在 MINES Resort City 的展览中心举办,成人的入门票两元。虽然不是给不起钱,不过要用这两块钱买一小本没有用的广告册子,是有点不甘心的。不过现代人多看书不买书,收两块能减少展览的损失。

事务的变迁是奇妙的。以前(1993--1995)在中华大会堂举行的华文书展有更多书,然而都是免费的,停车的费用也较低,如今不但入场要钱,而且停车昂贵,上回在KLCC停车就花去了八元,而且书籍的种类更少了。也许我都不能说书籍的种类变少了,应该说这些种类变“大众化”了。论语等中国传统哲学类的书籍、刘庸等励志书籍、黄霑的粤语散文(我翻了一下,虽然我懂粤语,但阅读粤语还真是有点困难)也有、各类小说、食谱、儿童读物、中学生读物、漫画、美女写真、摄影专业等都有,就差点什么呢?科普(是有小儿科普,如十万个为什么,但是缺乏大众科普,只有商务印书馆能看见一本 Gamov 的物理方面的科普书)、科学、工程方面的书籍实在是少得非常可怜。

医药的书还真不少,不管是那些没有品质保证的“大众医药”书籍还是那些专业的中医典籍,都并不令人满意。在一个所谓科技昌明的时代,大家对医疗保健的态度不是科学和逻辑的分析,仍然只是收集古人或民间的医药知识和说法来医病,这完全没有进步。

在金融和小说方面,倒是有一些不错的书。我就买了几本。其中《蜗居》作者六六的新作《心术》我买回来才看了十几页,就觉得买得很值。

看着中国的当代小说,在回想马来西亚的华文水平,觉得危机重重。真正的问题不在文字的应用,而是在言而无物。书展中有免费的《南洋商报》分派,拿了回来一看那些评论,才看了几句,就不想再看了。那些评论员,好像想说些什么,又怕得罪什么人,讲完了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看来做什么?星洲日报的评论偶尔还不错,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那些有的放矢的评论员,如南方朔、梁文道、秦家聪等。本地的评论员的评论因为老要照顾政府的面子,许多时候都是苦口婆心,少有看头。

当青年人都不关心社会和政治时事时,这个社会是很难有什么值得阅读的书的。所以尽管有黄锦树这样的文学评论家,还有那些什么花踪文学奖,结果都是徒劳,因为这里的华社根本就没有文学的土壤,只有活一天过一天的犬儒思维。中国不管如何拜金,那个社会仍然有许多热血的人要写一点什么来控诉不公平。这样的社会才能培养文学,以文字讲述不公、荒谬、愚昧的艺术。

只能感叹。我的一些朋友好多年都不再用华文了,许多好像对华文甚至华语都有些生疏了。一切都是工作和家庭。唉!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权利使人腐败”。

在当上学校的一个小小的行政人员,并观察到各种行政官僚以后,特别能理解“权利使人腐败”,而且“绝对的权利使人绝对的腐败”这句话的道理。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行政人员,权利不大,但是仍然需要处理很多文书,写一些报告。这些报告其实都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但是,却可以反应上层的意志与要求。他们通过非常无聊的官僚程序,美其名 ISO 标准,然后用堂而皇之的说法征服你,让你绝对的服从,从而让你去压迫你的下属。我想,这非常象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介绍过的“美国监狱”的心理学实验那样。那些当狱警的人在实验开始几天就变得象暴君那样,因为他们认为那些囚犯总是在挑战他们的权威,破坏监狱的秩序。

问题就在这里,什么叫“秩序”?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对一个独裁者而言,”秩序“就是大家都要听从他的话,只有他能让世界有条不紊、进步。也许他不能什么都得逞,但是,他一定会用一切办法,把不顺从的人弄到权利之外,而把听话的弄到权利中心。而当大家都很听话时,于是他认为这个世界有了”秩序“。

然而,妙的地方在于我们需要”领导“,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方便和公平,所以我们常常不去思考如何让一个机构如何进步,大家都只希望一切平静,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吵吵闹闹。因为我是那个心不甘、情不愿被叫去写报告的。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老师和学生最清楚的事情。然而,大学的管理层总会自以为是的弄三弄四,本着对教育的热忱,我们应该坚持立场的,可是很多时候,我成了”麻烦制造者“。所以,我明年终于卸任这个职位,完全回归教书职务。

真好。不要被权利腐蚀最好的方法只有两个:”要记得自己其实是不重要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没有那么必要计较的”;还有“远离权利!!!”。本来吗,我当教书先生,就是相信知识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何必去和那些相信管理才是进步力量的人争呢?让他们把教育变成官僚行政,我看漫画书更好。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朋友看了《超爆魔鬼经济学》(Super Freakonomics),特地叫我一定要看,还把电子书都给我发来了。等了很长的时间,我都拿不出时间来阅读,也许是因为电脑根本不适合用了阅读书本把。在电脑上,我总是上网,静不下来阅读。

然而最近买了《超爆魔鬼经济学》的中译本,才把算是把朋友推荐的书读完了。然而,这本书并不如《魔鬼经济学》那么精彩,因为该书提出了一些非常惊人的陈述:

1. 老师为了奖金可以作弊、日本相扑比赛也出现相让的作弊行为。而这些行为通过统计分析是可以检验出来的。这让我看到统计学的威力。

2. 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的倒台很可能与他的生育政策相关。他鼓励生育,禁止堕胎,从而导致人口膨胀,青年事业,使自己的政权被这些青年推翻,自己被杀。而美国90年代犯罪率的下降也可能和70年代堕胎法案的通过相关。作者猜测这是因为母亲是最能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抚养小孩的人,缺乏母亲关怀的人,将来作奸犯科的机会会很高。

3. 贩毒组织的激励方式和保险公司的激励方式是很相似的。

这些都是我们平常难认识到的一些说法,所以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超爆魔鬼经济学》里讨论的一些课题就让我无法抓住要点了:

1. 气候变暖真正的元凶不是二氧化碳,而且科学家已经有了许多对付气候变暖的方法,只不过大家都不愿意出钱而已。这些和医生容易犯规、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的关系什么,我还真弄不清楚。干嘛放一起呢?也许是统计的归纳方法?对一个长时间出现的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能够归纳出疾病的规律。然而,这对气候变化的规律适用吗?

2. 这一章好像继续夸耀统计学的威力,作者同时探讨了“好医生”、“坏医生”的区别以及恐怖分子银行帐号的特点。后者研究成果指出了恐怖分子多数不是贫穷的人,而是那些有强烈政治和宗教主张的中产阶级。前者的研究成果说明名牌大学、昂贵的治疗费用是支撑“好医生”的一些条件。

3. 多看电视没有对犯罪率有明显的影响。人既有自私,也有在社群观察下表现大方的天性。作者似乎在用对策论的方法去分析一些研究人类的自私性的一些实验。

4. 社会活动的一些前因后果是难以预料的。例如出于保护劳工权益的《劳动法》往往令劳工更难找到工作,因为雇主不愿意被法令绑死,这很多时候不但保护不了劳工,反而让他们更难找到工作。作者谈到了疫苗与安全带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不可思议的生命保护。

5. 知道妓女和圣诞老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两者都是为客人提供欢乐的。我想,不同的是她们相互竞争,单干面对较高的风险,有皮条客保护可以面对较低的风险。我想,作者的研究中最令人想不到的是“性自由导致了妓女的收入降低”。

这本书到底将了什么?很散乱吧?我想,它就是要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简单。成功的社会与经济管理,是需要细致的统计分析的。
我虽然不够资格讲金融或经济,但是看了郎咸平谈金融的书,有一点感触。郎咸平的专业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问题,真好我最近学习了一点金融数学的皮毛,所以大概能知道他为何感叹自己只是美国一个得了个博士学位的普通人而已,因为金融虽然是非常数学化的学科,但具体的操作却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来源于金融方程中参数的确定。从郎教授提到的一些工作,我相信他已经转向计量经济学。

他自认为自己知道得太少,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为在大学里教导的或研究的只是只不过是理论而已。而现实的经济涉及的是具体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西方金融集团和政府的知识产品,他们不可能随意提供给社会。

然而,我们的社会并不关心自己也来收集这样的数据,也不要求大学这样做,避免社会的经济被大集团垄断,而是只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是否比邻居的更好。大学呢,不是关心自己是否建立了丰富的知识系统,而是争取ISO认证,发表一些高深莫测的文章,你认为这样一个社会能如何进步?你看到那一间公司和那一个社会可以不靠创造对大众有利的知识和产品,而是靠ISO认证和文章而壮大的?认证本来是一间公司对自己的规范化,当规范变成形式,我们之不够制造更多纸张而已。那些记录可以充满一栋大楼而没有人阅读,就像许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没有人看一样。

同事向我投书一件可悲的事情:一个小学生手头上有垃圾,就向母亲指着垃圾,让母亲去丢,也偏偏有这样的母亲,继续纵容这种连垃圾都不会丢的小孩,替他丢垃圾。我想,这样的人能学出什么?如果将来金融界都是这样的一批人,这个社会的财富将会面对多大的危险?可怕的社会前景啊!
虽然觉得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章水平越来越不行,但是偶尔也能看到一些精彩的文章,譬如这周和上周日在星洲日报刊登的《羊入狼群》。不用担心,你在网上是不可能找到这篇文章的,因为里面谈到的一些经历太奇特了。很难得,作者禤素莱是一个有机会跑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当翻译,在观察不尊重女性的国家后写出一篇非常奇特的作品。

马来西亚的文学发展一直都不是特别好,难得这些年有一些不错的旅行文学,譬如唐米腕、林悦等,还有一些医生文学,如欧阳林。希望马华文学继续进步。不够这里需要指出,马华文学其实不用中国那些自以为是的文学家(譬如王安忆)来指指点点,文章贵在真诚,言之有物。学那种自以为掌握真正汉语的八股文章,结果只会让自己的创作变得虚伪。

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

我曾经在中国大陆学习约四年,我的学生知道这件事,就向我打听到中国学习的情况。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去中国读书,然而,随着中国的通货膨胀,房价高涨,有毒食品、有毒医药层出不穷,再加上对有钱人和国营企业的胡乱包庇,对那些向牛奶企业或政府索赔的人随便定罪,判刑两年半,这样已经无法让人能够在这个国家安心居住了,更何况到这个国家去留学?

我在中国留学的期间,正赶上它开放转型,我在书店里购书、乘搭计程车可以听到老百姓对政府的批评而不会被软禁坐牢,如今却不断听到有人坐牢,维权被公安打,甚至在海外举办支持刘晓波的讲座也被中国大使馆干扰,那些主讲人因为害怕将来无法获得前往中国的签证而推出讲座。而且那个时候的中国的物价确实还可以,香港人还常到深圳买东西,如今时过境迁,深圳的人反而要到香港去买东西,中国到底还有什么吸引力?

有的。应该还有很多宝贝没有被变卖,还有很多老百姓的土地没有被强夺过来盖大楼和工厂。这些穷光蛋的贱民还没被和当年国民党一样的恶霸官僚给压榨够。所以商机仍然很多。这个国家正在转型成当年的罗马帝国,所以对于那些留学找商机的人而言,虽然面对一些物价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这个国家还是值得留学的。

象我这种书虫就可能更担心食品、药品问题了,因为我向来倒霉,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好。如今,到中国短暂的旅游也许还行,长期呆在这个国家,很难担保自己哪天不吃出病来。

忘了说说我对罗马帝国所知道的一点事情,这个帝国的中心是罗马城,这个城市就是靠它四周的穷乡僻壤养着。这些穷乡僻壤的农民要务农养活自己,又要养活罗马城那些只知道在斗兽场免费吃喝的人,于是他们平民逃离自己的家乡到罗马城找机会,而罗马政府当然要防止这种事情。然而,这样的不公平,虽然可能不是导致罗马最终灭亡的原因,但是也至少应该是它灭亡的一个原因。

为什么我觉得中国象罗马?今天中国的农民不是在养全中国吗?在农村穷!到城市,就算是工作获薪两千元,做死一世,也只是活下来而已,活不过是养中国政府官员、台湾企业老板、外国企业投资者而已,自己除了能够有点东西吃,可能可以寄一点钱回去家乡帮家人还债。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能体会富士康员工为何接二连三的跳楼了。

另外,城里的人也在忙着自己过活,在“和谐”社会的大方针之下,大家反正对中国一切的问题都看不见,只见到自己过得还行,电视上永远是政府官员如何受到外国高规格的接待,自己虽然不怎么样,但是还是很荣耀的,就像是当年的罗马人一样──我们的帝国多了不起啊!条条大陆通罗马。今天的中国能够挺起胸膛面对世界了!

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听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很能长见识,就是知道中国的发展可以多么荒谬。为了发展房地产,什么都可以拆。为了发展旅游项目,什么也都可以拆,然后去建一些西式的仿古建筑。梁文道感慨今天的中国是历朝以来最没有文化的朝代,我很有同感。天津的食品街改成豪华城堡以后,唯一带来的是昂贵而已,什么都没有。北京王府井的食品街给我的感觉也很类似。

虽然窦文涛替那些政府官员辩解,说这些小地方的官员文化水平有限。可是,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也不再少数,像大学和社会上的文化学者请教会很辛苦吗?一切不过是为了赶快立项目,赚快钱而已!

我的朋友常常喜欢到中国到处去游玩,我却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因为我在北京生活了近四年,我看到她如何由一个有点旧味道的城市变成一个砖头森林。许多小食档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豪华餐馆。也许是我自己穷吧,但尝试了近三百元的北京鸭并不让我觉得她比当年我在北京吃到的三十几元的北京鸭来得好吃。难道真的有一天,一杯水也要几十元,大家才觉得水是好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