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5日星期三

《我这一代人?》

2007 年 9 月 4 日下午去吉隆坡的书店买书。大众书局已经不再卖科学方面的书籍了,只买了一本瑞典学者写的《汉字王国》。我常常说要学习中华文化,却没有花点时间去读这方面的书,这会儿就趁放假买一本来认识汉字的来源。



过后去了上海书局和商务书局。上海书籍已经没有科学方面的书籍了,只有非常少的科普书籍和许多中医药专业方面的书籍。至于商务书局,情况也类似,上回我买了《文科物理十五讲》,这回则买了《生物伦理十五讲》和梁文到在《读书八分钟》中介绍的《我这一代香港人》(陈冠中)。



看来我上回儿对书店工作人员的建议完全无效,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继续走“小学生化”、“庸俗化”(煽情小说、名人自传、激励书籍等)和“文艺化”的道路,把“专业化”(数理、计算机书籍)让位给英文书店了。看来我再也没有必要去中文书店了。这实在是可惜的,因为我也不会去英文书店的――那里的书太贵了,对那些书的投资并不划算。

看了陈冠中对香港二战后出生的人的分析,觉得很惭愧,因为我从来没有分析像我一样在 1976 年左右出生的一代。

标题放一个问号是因为我对我这一代的华人了解得非常少,这里试图凭对周围朋友的认识对 1976 年的华人进行探讨。

1976 年出生的人首次以简体字学习中文,前一年的学生仍然以繁体字学习中文。我们这一代也许因为学的是简体字,所以比较喜欢简体字,然而,我喜欢简体字是因为它笔画比较少,对学习科学是一件好事,而且简体字版的数学书看起来比较简洁干净,繁体字的数学书则看起来比较黑,感觉不好。马来西亚常常有一些学者鼓吹繁体字的好处。然而,用电脑久了,有时候用笔写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忘记一些字,笔画少尚且无法将字记好,难道像繁体字那样多笔画真的更容易记吗?我相信我这一代的人并不反对用繁体字来阅读古典书籍,然而认为繁体字比简体字好,那实在无法赞同。

我不清楚这一代到底有多少人读华文小学,但根据报章的报导,2006 年有 90% 的人在华文小学,可以推算我那个时候情形也许类似。然而,报章没有说到底有多少人到华文独立中学学习,估计少于 30%?许多人都是读国民型或国民中学的,他们用马来语学习科学。如果不是还用华语交谈,这一代人几乎都把华语给忘记了,许多小学读过一点华文的,可能也不太能学华文了。

然而,不管是独中还是国中的,在毕业以后,如果到本地大学或西方国家读书,他们的华文也是很快被遗忘掉。只有那些到中国大陆或台湾学习或阅读华文小说,如金庸小说的人,还没有把自己的母语给忘记。

所以,我这一代人大部分对自己的文化并没有多少热爱,所以今天大马的华文报纸的水平越来越低。说好听的叫作“大众化”,不好听叫“青黄不接”。

文化与政治常常有着一点联系。如果对自己的文化都不怎么在意,对政治就更加冷感了。在政府的打压下,这一代人也就不吭声了,只要能养家糊口也就算了。所以,比起香港人来,这里的人更现实。

现实的人最关心的一定是自己,所以这一代人追求就是家庭平安。中学时代的知识早就忘光了,如今工作这样忙更不再看书了。“知识”就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自己完全无需验证,偶尔可能看看一本讲命运、做人(如何厚黑)、致富道理或美容与明星的书,这才是“终身学习”了,其他一切都太复杂了,不是凡夫俗子关心的,孩子要读书了,可能买点“深奥”一点的育儿书籍。

很可惜,我自己的生活与上述人也很相象,只是我还牢记要努力学习好自己的文化,仍然继续读深奥的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而已。心中虽然有一点政治抱负,但是在某些国家里,我既不能说什么,也无法做什么。反正我这一代,还有以后的人都靠着父母的保护幸福生活,不用也不需要抱负,搞政治也不过是想弄点好处,我又能做些什么?

2007年6月6日星期三

隆雪客总妇女组主办了一个《万紫千红旗袍夜、暨双亲节联欢晚宴》,当天父亲
把我们全家都拉了去参加这个晚宴,所以我就没有去朋友在 2007-05-19 下午搞
的一个聚会。

当天的那个晚宴的一个重点是推广旗袍,通过洋鬼子那种“猫步”秀的方式来进
行推广。我是个土包子,无法接受“猫步”秀这种所谓“现代”的东西。然而,
我这里要探讨的不是以什么方式来推广旗袍的问题,而是要探讨“旗袍”等到底
在多大程度上刻划了“中华文化”。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热爱中华文化的。然而,热爱中华文化是否意味着要鼓
励华人妇女穿旗袍呢?还是,这里头有商家宣传炒作的意味?在马来西亚,其他
的种族都有自己的服装,然而,华人却没有。这里的华人也跟中国人和西方人一
样穿很普通的衣服。这似乎刺激了一些华人领袖和团体,认为华人缺乏自己的特
色。

我不这么认为。根据我对这些所谓华人领袖的背景的认识,他们将自己的孩子送
去国民学校(主要教学语言是马来语而非华语),在家只说英文,无比崇洋,在
华人社团上又要表现出热爱自己的文化,这不是很矛盾吗?

那么他们的“表现”是否矛盾呢?不!他们的表现很正常。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利
益――服装生意、装饰品生意等。难道说通过“经济”的方式来强化中华文化就
那么的不好吗?不是。关键是什么才是中华文化?是衣食住行吗?我认为都不是,
而是语言和文字。在《星洲日报》常写文章的李永球先生在 2007-05-20 写了《
柬埔寨与中华文化》一文,感叹柬埔寨人受华人影响,穿起汉装布纽衣和汉装裤,
反而在中国看不见汉装裤了,自己的服装还要考他人来发扬推广,真是惭愧。

然而,我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们华人经历了那么多朝代的变迁,也自然经历
了服装的变迁,难道说汉装才真正代表我们吗?当然,如果能够在大街上看见汉、
唐、宋等各种朝代装束,从文化角度来看,是让我们中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可是,现代的城市生活与古代的生活很不一样了,古代的服装未必能够适应今天
的生活,所以要推广,也需要对古装进行适当改进。然而这种改进很难说是传统
服装,而只能说是具有古代元素的现代服装而以。相应与服装,自然要考察古代
的社交礼仪了。如果缺乏礼仪,服装就缺乏意义了。

我们靠什么来传播礼仪呢?文字!所以我认为古人对文字非常敬重是很有道理的。
文字不但记载礼仪,还记载文明。我最近看了香港的卡通麦兜的《春田花花中华
博物馆》
,还有之前看了《学问猫》,通过它们更认识了中华文字背后的中华文
化。《春田花花中华博物馆》对中华文化的介绍让我对香港人在文化上的固执多
了一点了解。难怪梁文道先生那么肯定自己香港人的身份。

然而,反观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举办的许多活动已经失去文化意义,除了娱乐
化外,不过就是一些名人利用这样的场合让大众认识一下自己而已,好扩大知名
度,或结交一些达官贵人。著名南大校友李万千感慨华人社团缺乏维护华教的使
命,只知道搞金迷纸醉的活动,不敢以民主精神勇于纠正政府的行政偏差。然而,
出钱的都是商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生意,没有政府的配合,他们也难生存。他
们中也有支持华文教育的,可是和政府作对也很难让他们再有资金来支持华文教
育。所以,商人也很为难。

我担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娱乐化的倾向。上回我提到了自己对各种喜宴场合的反
感,就是因为这些喜宴本来是客人交流的平台,现在已经变成了大众卡拉 OK 的
场所。当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娱乐为主调,不在以交流为主调,那么这个社会就很
危险。这就是我对现在华人社会的担忧。此外,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基于经济或
崇洋,开始慢慢美国化了。

到底这些都有什么不好?讲中文如何比讲英文更好?为什么不能没有华文?华人
非讲自己母语不可,还是不愿意学习外语?

我自己误出的道理是这样的:有些人会放弃自己民族的文化,拥抱其他民族的文
化,爱尔兰人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付出的代价当然是难以和自己的祖先沟通。可
是,我热爱我的祖先,尤其是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他们用最优美的文字纪录了
古代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他们讲的道理感动我,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要
把这种伟大的文字传承下去,让我的后代能够自己亲自感受他们伟大的祖先说过
的话和讲过的故事。其他文化也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一个有汉族血统的人当然可
以选择做美国人,也有能写出畅销的美语小说的,也有当高官的。可是,我觉得
他们失去了祖先。他们在所在的国家取得成功,可是难以进入历史,更难进入主
流,因为文化多少有排斥性。可是,中华文化充满包容性,还有就是以汉字为主
体的传承性,所以才经过各种磨难而能够传承二千多年。在肯定了自己的文化以
后,我更有动力去吸收其他文化,将他们变为我们伟大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文
化奠基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注:最近工作很忙,所以这篇文章在 2007-06-05 的一个匆忙的夜晚完成,难
免有错误,请原谅。】

2007年5月21日星期一

上回因为太夜了,没有谈到“我们的教育到底应当关注什么?”。后来又因为工
作忙,没时间继续写。有时实在想休息一段时间后在做工。可惜,这在竞争极端
剧烈的时代,这并不可行。

我其实已经在自己的工作报告中探讨过“教育”问题。我的结论是:“教育应该
以培养能尊师重道的、立足未来的下一代为目的。”

我在报告中探讨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探讨了学校的职责。今天的父母对老师
的态度之所以很卑劣,是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只不过贩卖知识的商人,甚至认为他
们就是政府替他们雇佣的保姆。所以自己的孩子态度不好、缺乏知识,这全是老
师的错。这实际上把教师把教育学生降低为“打一份工”的心态,对孩子的要求
是越低越好,因为这为尽可能得罪少的人。反正不过卖产品嘛,课程是学校和政
府设计的,自己何必花费更多心思考虑学生的吸收情况?你看到过推销物品的人
对顾客无微不至吗?尤其那些卖楼盘的,卖前花言巧语,卖后什么都与自己无关。

教师还会继续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的栋梁吗?而被“无微不至”的父母宠坏的孩
子还能真正的学习吗?试想想,连他们学习的对象他们都看不起,他们还能看得
起什么?我估计只有“权利”和“欲望”,能满足这些的除了他们的父母,很可
能还有社会的阴暗面。社会的阴暗面将教导他们如何贪污与欺骗。今天我们能够
听到一些人这么说话:“你说××贪污,如果是你当上官员,你自己不也贪一份!”
我们的家长对社会的认识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社会的贪污自然难以杜绝。后果自
然是更黑暗的社会和更高的社会成本。

立足于权利和欲望有什么问题?如果我们看看中国、罗马、阿拉伯的历史,我们
就会发现,朝代与文明的灭亡或衰败就是发生在权利和欲望被社会无限放大的年
代。这就像一个家庭的成员中的一个人控制着家庭财政。也许极少数的人拥有权
力却并不会滥用,然而,更多的人会滥用权力来满足自身欲望。其他的成员要不
是觉得这不公平,就是希望获得这种权力来满足自身愿望。于是,便有权力的争
夺,这个家庭的财政就要为消耗资源的争夺取代,最后这个家庭只能衰败。一个
离我们不远的历史就是苏联的瓦解。

权利、欲望绝对不是立足未来的方式,那什么才是?我认为是控制欲望、发展提
升人类舒适度的技术和知识。

我们不可能完全排除人类的欲望,然而,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的控制欲望,不让它
消耗太多资源。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求和欲望,他就会觉得很舒服。那么何谓
基本需求和欲望呢?我认为,应该有健康、压力适中、宁静、自由活动等。如何
很仔细的平衡它们,需要技术和知识。电脑的应用让我们的工作比起过去更轻松;
医药的发明让我们活得更长命来继续实现我们的愿望,如更健康快乐的享受家庭
生活;知识让我们更了解社会发生的各种事情,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们,甚至用来
探索抽象的数学、物理或艺术问题。

上面说得好像有点离题了。其实不然。学校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教导人类如何
如何控制欲望,促使自己去研究那些对有益于社会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一首
歌、一部小说或一个机器。只要社会觉得这些东西是能提高舒适度的,这些东西
自然会被吸收。然而,教育也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舒适度”是多面的,一不小心
可能会变成膨胀的欲望。譬如美丽让人舒适,可是为了美丽而不断整容,可能引
发健康问题,这就造成了身体的不舒适。

上面讨论的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现在探讨和“婚姻”相关的教育就
是“家庭教育”。

城市化导致生活成本的涨价。许多夫妻必须工作才能够储蓄足够的钱把孩子送上
大学。虽然如此,他们仍然必须为子女将要面对的竞争而感到担忧。所以,小小
年级就让孩子学钢琴、参加益智班等。进入小学开始,他们的孩子除了要忙补习
以外,也仍然要学习很多东西。值得高中毕业,这种补习才停止。

我实在怀疑现代的孩子是否还真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及接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
育。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常常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我并不反对压力,然而,
我却非常讨厌巨大的压力。

那么“家庭教育”到底应该包括那些部分呢?什么是适当的压力?家庭到底应该
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我认为“长幼有序”、“礼义廉耻”是基本的。每一个孩子应该知道自己在家中
的地位和义务。这是华人千百年来维持家庭稳定性的经验。当然,有人认为像洋
人那样让子女更自由比较好。然而,华人往往忽略了洋人强调的另一面,那就是
子女在成年后必须离家独立。如果做父母的希望按照传统那样,希望子女能留在
身边,那么他们最后还是对子女进行一定的严格管教。不然,他们就可能要面对
子女放肆对待自己的后果。一个贪小便宜的母亲给自己孩子错误的示范,以至于
孩子长大后成为强盗,最后被判死刑的故事,还有相声刘宝瑞的《化蜡钎》的故
事,对父母都是很好的警惕。

如果建立家庭体系不过是为了巩固父母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家庭系统对社会可能
造成更大的祸害!看看中国今天官员的贪污腐败,许多贪官不就是为自己的家人
亲戚谋利益吗?所以著名学者余秋雨就批评华人家庭观念太强的这种现象,从而
认为墨家“兼爱”的思想更应该得到推广。

我对儒家的诠释与余秋雨并不相同。他也许对儒家的真正意义有透彻的了解。然
而,我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经过历代的变化,基本上已经很难恢复愿意了。
如今我们只能近似了解古人的愿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用更符合现代精神的解
释?何必死死的背诵古代的教条?我觉得阅读就可以了。我自己从来不记得许多
古人和今人的名言。这对于写文章是一件坏事,所以我的文章从来不获得重视,
因为写得不怎么样。然而,我认同韩愈主张的观点,文章最重要是要传递道理。

我认为儒家最关键的部分应该是“公民素质”!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也应该
是如此。儒家是强调了父母的权威和孩子的服从。然而,我们也不难在儒家思想
中发现“礼仪”这个主题。礼仪其实是包括了每一个人在社会中必须服从的规范,
如果没有规范教养,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了。那么,父母是不是也必须服从社会
规范?也即履行公民的责任?不履行公民责任的父母是不是应当受到社会和子女
的制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理解儒家思想?我们必须认识到“礼仪”的基础
是法律和社会规范。而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贯彻新时代的“礼仪”。
华人社会要进步就必须了解到这一点,宠孩子只能教坏孩子,因为他们以为自己
是不需要遵守任何礼仪的。

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父母、遵守法律、社会规范和礼仪。然而,如果我们都只能
服从这个、做那个,人生不是很累?所以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孩子多
元的兴趣。我的同事认为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想像力,他认为想象力是天生的,后
天的教育只会埋没孩子的想象力。然而,我很难说服我的同事,事实远非如此。

问题出在一些人认为教育“固化”孩子的思维,因为他们确实看到学校教育把孩
子的想象力抹杀了,尤其是在绘画与故事想像方面。

然而,问题其实并不出在这里。这些人并没有认识到太多的创作者的灵感来自对
环境的深刻观测,对各种文献的研究。某些天才可能能够有特别的灵感,创造杰
作。可是天才都会告诉大家,他们只有一分天分,九分努力!

所以恰恰相反,不是教育固化了孩子的思维,而是缺乏教育导致孩子缺乏想象力。
难道学校的教育不够?当然不够!学校很可能只教育孩子们现实世界。要让小孩
认识到古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然后再告诉他们为什么古人是错的,这才能让小
孩分辨是非。在知道了是非以后,引导小孩发挥想象力的方法是让小孩去思考,
如果世界像古人想像的那样,该会是什么样子?古人相信“兵器”和“气”就造
成了各种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这都是发挥想象力的例子,然而,现实中大家都
知道是假的。如果孩子不能分辨是非,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超人”跳楼的悲剧。
另外,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想像如何建立更美好的社会,而不只是思考如何赚大钱。

分辨是非的关键当然在于教导孩子基本的科学常识,尤其是清洁卫生方面的知识。
今天都强调要搞一个性教育课,然而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在清洁卫生课或生物学
课上讲解呢?难道生物课只能讲非人类的生物?人类不是生物?还是因为人类太
高等了而可以贬低其他生物?

中国过去在推广科普教育其实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我手上就有一本《高士其
科普创作选集(下集)》(可惜我没有上集),里面就有很多很好的科普文章。
然而可惜的是中国教条主义教育(主要是在政治方面的)和“竞争”教育(我的
大学同学告诉我,他们在中学时代是生长在好学生受表扬而成绩差一点儿的学生
受批评和歧视的环境下长大的。)完全破坏了自己建立的科学普及教育。

我们容易发现中国人没有什么实质信仰。他们似乎对科学有一点了解,可是,他
们更愿意有神灵来帮助自己,所以邪教和宗教很容易的迷惑他们。这是因为他们
没有认识科学的关键在于“批判”精神。因为共产党只会批判别人,却不允许别
人批评自己。试问这样的所谓强调科学精神的政党如何贯彻科学精神?

我努力推广科学思想、甚至左派思想,这是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的。然而,我们
都是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怀疑,进行辩论。我的一位朋友就告诉我,我们班上
的分门分派因此特别严重。然而,我认为,分门分派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大家尊
重别人的观点,没有恶意攻击,努力从讨论中学习。我认为,我的高中同学能取
得这么好的成就,和他们探索实干的精神密切相关。

我强调科学精神而不赞成宗教的原因在于许多宗教太强调“旧”生活方式(某些
宗教仍然认为中世纪的生活最好),不然就太强调虚幻的生活方式(如天堂)。
然而,强调以前和未来,都不会教导大众如何应付天灾、疾病和人祸,期待神灵
往往只是逃避问题而不解决问题,问题只会更严重。

最后,我希望探讨一下帮助建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机构――图
书馆与书局。

在马来西亚,我觉得图书馆的使用率是很低的。这除了图书馆往往离家很远,交
通不方便以外,还因为许多家庭关注的是学校成绩,一切与提升学校成绩无关的
东西都不是家长关心的。

也就是这个道理,马来西亚的书局的书是越卖越浅,卖的都是小学和高中的参考
书,还有就是那些励志书籍。因此整体大众的水平就停留在这上面。我真庆幸我
比现代的人早生了许多年,至少在我需要看书的年代,我找到了好书。我有一套
不全的《高等数学教程》(商务印书馆)。如今我们都不可能在任何一间书局看
到了。

还好,五月九日去商务书局的时候,买到了几本还算不错的科学书。去年底在学
林、大众和上海书局都没有令人满意的收获,在商务只买到了几本象样的书。如
今这回虽然收获不大,也买到四本不错的书。一本较深奥的书和三本科普丛书。
在给钱的时候,我就问老板,怎么书局越来越不肯订科普和学术方面的书本?老
板说难卖。可是,书店越不订,我越没书买,也就越不愿意到书店买书。然而,
我也不是什么大顾客,估计老板听过了也就算了。

我们的图书馆和书店都有些什么书完全反映了这个社会未来的前景。当然有些人
会指出:英文书店有很多技术性很强的书啊!是的,可是我是喜欢看中文书的人,
还有英文书太贵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有很多书的投入是为了提高休养而已,
没有必要花太多钱。不过,这里也看得出华人社会的危机!如果马来西亚的华人
社会打算转变为半美国人社会,我没办法阻止,这是这个社会的选择,我这个小
老百姓只能高高兴兴的读我热爱的中文书。

但愿这个博客对教育的探讨对我的一些已经有孩子的朋友会有一点启发。当然,
我对世界的了解也是很有限的。然而,我相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希望自己快
乐,也愿意帮助别人快乐的人。只有当我们的社会都充满这些人,这个社会才会
更幸福。

由于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我将又会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时间写博客,请原谅。

【始于 2007.5.9,完成于 2007.5.21】

2007年5月7日星期一

我 2006 年尾的时候辞去一间私人学院的工作,在2007 年头的时候到了某大学教书。

由于到了新的地方教书,教新的课程,准备工作当然很繁忙,所以也就很少时间写博客了。“很少”不代表没有啊?对!可是,我又发现到网上居然有中文书下载。于是,这几个月我都在忙着下载电子书整理电子书。所以我就没有时间写博客了。

今晚参加了甲的喜宴,由于肚子还饱,不能入睡,就利用这段时间写一下博客,探讨两个课题--“结婚”与“教育”。

我当然不是什么专家,所以不可能对这些问题提出客观的分析,然而,我还是希望提出自己的想法,与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探讨。

寻找一个伴侣结婚并发展一个家庭是一个很平常的事,这对普通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然而,我自己却必须思考,我到底要寻找什么样的伴侣?我希望寻找的是一个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对象,虽然我老和朋友说,她至少必须本科毕业,甚至硕士毕业。然而,这些其实都不是我真正要的。所谓“不断追求进步”,是指她对世界的局势以及一些重要时间和知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了解。

有朋友批评我说我这是在找知己而不是妻子。我并不以为然。很明显的,结婚的目的就是要组织家庭。然而,组织家庭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对大部分人而言就是养育孩子,希望将来老是时候有妻子陪伴,孩子照顾。这当然很对,只是,我还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对很多人来说,这一般只意味着让子女懂得华语而已。然而,这对我而言,确实完全不足够的。“懂得华语”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皮毛而已。中华文化,包含的是她的历史,她的艺术,以及她的发展。中华文明历史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中华文化的艺术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处事以及思考的方式【要仔细的分析中华文化的艺术,恐怕不是这个博客能达到的。我的看法是中华文化的最高艺术在于对管家、儒家、道家、法家的灵活运用】;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社会问题--爱面子与拉关系恐怕是最严重的问题。我认为,这其实是促进中华民族热爱教育,也是制约中华民族教育的原因。

现在开始由结婚(或组织家庭)的问题转向教育问题了。

我们的祖先一直都认为,为了建立文明有序的社会,关键在于教化,即教导民众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耕种和生活。根据梁文道在《读书八分钟》里讲解“通胜”时,就指出“通胜”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胜”这种书已经和城市的生活脱节了。我认为,如今还被用来制定喜庆节日,也实在缺乏实际意义,要说一个重要的意义恐怕就是对传统的保持。然而,我有时候实在怀疑,我们的先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一个很好的百科全书,难道我们今天该做的不是制定适应于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百科全书,而还在守着古代的书?

制定一本现代百科来进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们的教育到底应当关注什么,现在太夜了,我下回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