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6日星期三

隆雪客总妇女组主办了一个《万紫千红旗袍夜、暨双亲节联欢晚宴》,当天父亲
把我们全家都拉了去参加这个晚宴,所以我就没有去朋友在 2007-05-19 下午搞
的一个聚会。

当天的那个晚宴的一个重点是推广旗袍,通过洋鬼子那种“猫步”秀的方式来进
行推广。我是个土包子,无法接受“猫步”秀这种所谓“现代”的东西。然而,
我这里要探讨的不是以什么方式来推广旗袍的问题,而是要探讨“旗袍”等到底
在多大程度上刻划了“中华文化”。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热爱中华文化的。然而,热爱中华文化是否意味着要鼓
励华人妇女穿旗袍呢?还是,这里头有商家宣传炒作的意味?在马来西亚,其他
的种族都有自己的服装,然而,华人却没有。这里的华人也跟中国人和西方人一
样穿很普通的衣服。这似乎刺激了一些华人领袖和团体,认为华人缺乏自己的特
色。

我不这么认为。根据我对这些所谓华人领袖的背景的认识,他们将自己的孩子送
去国民学校(主要教学语言是马来语而非华语),在家只说英文,无比崇洋,在
华人社团上又要表现出热爱自己的文化,这不是很矛盾吗?

那么他们的“表现”是否矛盾呢?不!他们的表现很正常。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利
益――服装生意、装饰品生意等。难道说通过“经济”的方式来强化中华文化就
那么的不好吗?不是。关键是什么才是中华文化?是衣食住行吗?我认为都不是,
而是语言和文字。在《星洲日报》常写文章的李永球先生在 2007-05-20 写了《
柬埔寨与中华文化》一文,感叹柬埔寨人受华人影响,穿起汉装布纽衣和汉装裤,
反而在中国看不见汉装裤了,自己的服装还要考他人来发扬推广,真是惭愧。

然而,我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们华人经历了那么多朝代的变迁,也自然经历
了服装的变迁,难道说汉装才真正代表我们吗?当然,如果能够在大街上看见汉、
唐、宋等各种朝代装束,从文化角度来看,是让我们中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可是,现代的城市生活与古代的生活很不一样了,古代的服装未必能够适应今天
的生活,所以要推广,也需要对古装进行适当改进。然而这种改进很难说是传统
服装,而只能说是具有古代元素的现代服装而以。相应与服装,自然要考察古代
的社交礼仪了。如果缺乏礼仪,服装就缺乏意义了。

我们靠什么来传播礼仪呢?文字!所以我认为古人对文字非常敬重是很有道理的。
文字不但记载礼仪,还记载文明。我最近看了香港的卡通麦兜的《春田花花中华
博物馆》
,还有之前看了《学问猫》,通过它们更认识了中华文字背后的中华文
化。《春田花花中华博物馆》对中华文化的介绍让我对香港人在文化上的固执多
了一点了解。难怪梁文道先生那么肯定自己香港人的身份。

然而,反观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举办的许多活动已经失去文化意义,除了娱乐
化外,不过就是一些名人利用这样的场合让大众认识一下自己而已,好扩大知名
度,或结交一些达官贵人。著名南大校友李万千感慨华人社团缺乏维护华教的使
命,只知道搞金迷纸醉的活动,不敢以民主精神勇于纠正政府的行政偏差。然而,
出钱的都是商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生意,没有政府的配合,他们也难生存。他
们中也有支持华文教育的,可是和政府作对也很难让他们再有资金来支持华文教
育。所以,商人也很为难。

我担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娱乐化的倾向。上回我提到了自己对各种喜宴场合的反
感,就是因为这些喜宴本来是客人交流的平台,现在已经变成了大众卡拉 OK 的
场所。当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娱乐为主调,不在以交流为主调,那么这个社会就很
危险。这就是我对现在华人社会的担忧。此外,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基于经济或
崇洋,开始慢慢美国化了。

到底这些都有什么不好?讲中文如何比讲英文更好?为什么不能没有华文?华人
非讲自己母语不可,还是不愿意学习外语?

我自己误出的道理是这样的:有些人会放弃自己民族的文化,拥抱其他民族的文
化,爱尔兰人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付出的代价当然是难以和自己的祖先沟通。可
是,我热爱我的祖先,尤其是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他们用最优美的文字纪录了
古代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他们讲的道理感动我,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要
把这种伟大的文字传承下去,让我的后代能够自己亲自感受他们伟大的祖先说过
的话和讲过的故事。其他文化也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一个有汉族血统的人当然可
以选择做美国人,也有能写出畅销的美语小说的,也有当高官的。可是,我觉得
他们失去了祖先。他们在所在的国家取得成功,可是难以进入历史,更难进入主
流,因为文化多少有排斥性。可是,中华文化充满包容性,还有就是以汉字为主
体的传承性,所以才经过各种磨难而能够传承二千多年。在肯定了自己的文化以
后,我更有动力去吸收其他文化,将他们变为我们伟大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文
化奠基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注:最近工作很忙,所以这篇文章在 2007-06-05 的一个匆忙的夜晚完成,难
免有错误,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