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5日星期三

《我这一代人?》

2007 年 9 月 4 日下午去吉隆坡的书店买书。大众书局已经不再卖科学方面的书籍了,只买了一本瑞典学者写的《汉字王国》。我常常说要学习中华文化,却没有花点时间去读这方面的书,这会儿就趁放假买一本来认识汉字的来源。



过后去了上海书局和商务书局。上海书籍已经没有科学方面的书籍了,只有非常少的科普书籍和许多中医药专业方面的书籍。至于商务书局,情况也类似,上回我买了《文科物理十五讲》,这回则买了《生物伦理十五讲》和梁文到在《读书八分钟》中介绍的《我这一代香港人》(陈冠中)。



看来我上回儿对书店工作人员的建议完全无效,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继续走“小学生化”、“庸俗化”(煽情小说、名人自传、激励书籍等)和“文艺化”的道路,把“专业化”(数理、计算机书籍)让位给英文书店了。看来我再也没有必要去中文书店了。这实在是可惜的,因为我也不会去英文书店的――那里的书太贵了,对那些书的投资并不划算。

看了陈冠中对香港二战后出生的人的分析,觉得很惭愧,因为我从来没有分析像我一样在 1976 年左右出生的一代。

标题放一个问号是因为我对我这一代的华人了解得非常少,这里试图凭对周围朋友的认识对 1976 年的华人进行探讨。

1976 年出生的人首次以简体字学习中文,前一年的学生仍然以繁体字学习中文。我们这一代也许因为学的是简体字,所以比较喜欢简体字,然而,我喜欢简体字是因为它笔画比较少,对学习科学是一件好事,而且简体字版的数学书看起来比较简洁干净,繁体字的数学书则看起来比较黑,感觉不好。马来西亚常常有一些学者鼓吹繁体字的好处。然而,用电脑久了,有时候用笔写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忘记一些字,笔画少尚且无法将字记好,难道像繁体字那样多笔画真的更容易记吗?我相信我这一代的人并不反对用繁体字来阅读古典书籍,然而认为繁体字比简体字好,那实在无法赞同。

我不清楚这一代到底有多少人读华文小学,但根据报章的报导,2006 年有 90% 的人在华文小学,可以推算我那个时候情形也许类似。然而,报章没有说到底有多少人到华文独立中学学习,估计少于 30%?许多人都是读国民型或国民中学的,他们用马来语学习科学。如果不是还用华语交谈,这一代人几乎都把华语给忘记了,许多小学读过一点华文的,可能也不太能学华文了。

然而,不管是独中还是国中的,在毕业以后,如果到本地大学或西方国家读书,他们的华文也是很快被遗忘掉。只有那些到中国大陆或台湾学习或阅读华文小说,如金庸小说的人,还没有把自己的母语给忘记。

所以,我这一代人大部分对自己的文化并没有多少热爱,所以今天大马的华文报纸的水平越来越低。说好听的叫作“大众化”,不好听叫“青黄不接”。

文化与政治常常有着一点联系。如果对自己的文化都不怎么在意,对政治就更加冷感了。在政府的打压下,这一代人也就不吭声了,只要能养家糊口也就算了。所以,比起香港人来,这里的人更现实。

现实的人最关心的一定是自己,所以这一代人追求就是家庭平安。中学时代的知识早就忘光了,如今工作这样忙更不再看书了。“知识”就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自己完全无需验证,偶尔可能看看一本讲命运、做人(如何厚黑)、致富道理或美容与明星的书,这才是“终身学习”了,其他一切都太复杂了,不是凡夫俗子关心的,孩子要读书了,可能买点“深奥”一点的育儿书籍。

很可惜,我自己的生活与上述人也很相象,只是我还牢记要努力学习好自己的文化,仍然继续读深奥的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而已。心中虽然有一点政治抱负,但是在某些国家里,我既不能说什么,也无法做什么。反正我这一代,还有以后的人都靠着父母的保护幸福生活,不用也不需要抱负,搞政治也不过是想弄点好处,我又能做些什么?